威爾姆·歐森菲德

威爾姆·歐森菲德,1944

‎威爾姆·歐森菲德(Wilm Hosenfeld,1895年5月2日1952年8月13日),生於德國羅恩多夫 ( Rhoendorf )的許恩菲德,原是一位老師,後為德國國防軍上尉軍官,納粹黨員。他在華沙廢墟中救了瀕臨死亡的波蘭猶太裔鋼琴家及作曲家瓦拉迪斯勞·什皮爾曼。歐森菲德與幾位同儕軍官對德國佔領下的波蘭人民包括猶太人的處境深表同情,並不齒他的國人在當地的所作所為,因此他們儘可能地對其隨時隨地提供救助。

1945年1月17日,歐森菲德被蘇聯紅軍俘虜。但僅因為他加入部隊而被認定為戰犯,並被判入勞改營服刑25年。

1950年代初期,什皮爾曼才第一次知道恩人的真實姓名,並嘗試向波蘭共產黨當局提出營救. 但波共當局回覆說:「如果他在波蘭,我們可能給他自由。但是我們的蘇聯同志不願釋放他。」

儘管許多人証實歐森菲德的戰時行為,蘇聯人仍拒絕相信他未涉及戰爭罪行。歐森菲德最終於1952年因惡劣的戰俘待遇而死於蘇聯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的勞改營。

據他的信件及日記記載,在二戰期間,經歐森菲德救助的人數達50人。

一部根據什皮爾曼的回憶錄所拍攝的電影《戰地琴人》(Pianist,2002)描述了這段故事,片中歐森菲德一角由湯馬士·克雷舒曼主演。

什皮爾曼的兒子安德烈茲·什皮爾曼長期以來一直請求以色列官方大屠殺紀念館雅德瓦什姆給予歐森菲德國際義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冒著生命危險救助猶太人的非猶太籍人士)的榮譽。紀念館於2009年2月16日追封歐森菲德為國際義人.

·歐森菲德
(Wilm Hosenfeld,
1895年5月2日1952年8月13日),生於德國羅恩多夫 ( Rhoendorf )的許恩菲德,原是一位老師,後為德國國防軍上尉軍官,納粹黨員。他在華沙廢墟中救了瀕臨死亡的波蘭猶太裔鋼琴家及作曲家瓦拉迪斯勞·什皮爾曼。歐森菲德與幾位同儕軍官對德國佔領下的波蘭人民包括猶太人的處境深表同情,並不齒他的國人在當地的所作所為,因此他們儘可能地對其隨時隨地提供救助。

1945年1月17日,歐森菲德被蘇聯紅軍俘虜。但僅因為他加入部隊而被認定為戰犯,並被判入勞改營服刑25年。

1950年代初期,什皮爾曼才第一次知道恩人的真實姓名,並嘗試向波蘭共產黨當局提出營救. 但波共當局回覆說:「如果他在波蘭,我們可能給他自由。但是我們的蘇聯同志不願釋放他。」

儘管許多人証實歐森菲德的戰時行為,蘇聯人仍拒絕相信他未涉及戰爭罪行。歐森菲德最終於1952年因惡劣的戰俘待遇而死於蘇聯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的勞改營。

據他的信件及日記記載,在二戰期間,經歐森菲德救助的人數達50人。

一部根據什皮爾曼的回憶錄所拍攝的電影《戰地琴人》(Pianist,2002)描述了這段故事,片中歐森菲德一角由湯馬士·克雷舒曼主演。

什皮爾曼的兒子安德烈茲·什皮爾曼長期以來一直請求以色列官方大屠殺紀念館雅德瓦什姆給予歐森菲德國際義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冒著生命危險救助猶太人的非猶太籍人士)的榮譽。紀念館於2009年2月16日追封歐森菲德為國際義人.

 

納粹軍官叫維爾姆·霍桑菲爾德(Wilm Hosenfeld),生於1895年,是個鄉村小學教師的兒子。隨著父親工作的更動,維爾姆的童年遷徙于德國倫山一個個高原小村莊之間。後來讀了師範學校,維爾姆自己也當了教師。

  生就的浪漫氣質,維爾姆從小就富於幻想。自中學時代,他就加入了一個叫「流浪鳥」的青年組織。這是一群理想主義者,他們憧憬著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沒有達官貴人,充滿平等和博愛的世界。為實現這個理想而奮鬥的事業使他們的生活有了意義。

  1914年8 月,愛國熱情高漲的「流浪鳥」們上了前線。維爾姆作戰英勇,三次負傷,自豪地回到祖國。然而像許多同胞一樣,他把《凡爾賽條約》視為對德國的侮辱。

  戰後一年,在「流浪鳥」的一次集會上,維爾姆遇到了讓她心儀的姑娘安娜瑪麗·克魯馬赫爾。他們結了婚,1927在塔洛的一個小村莊安下家,安娜瑪麗先後生下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一家人過得寧靜而美滿。

  當希特勒贏得1933年大選時,維爾姆認為他的綱領接近「流浪鳥」所崇尚的平等思想——元首不是許諾說,所有德國人不論出身多麼卑賤,只要參加國家社會黨(納粹)都可以一展宏圖嗎?他參加了納粹衝鋒隊,兩年後又加入了納粹黨。年輕的維爾姆喜歡唱歌、郊遊、森林、營火。他為能夠參與祖國的復興而心醉,根本沒有想到第三帝國即將帶來的滅頂之災。


1939年8月底,維爾姆·霍桑菲爾德再次應召入伍,這時他已44歲,被分配到後衛部隊,沒有直接參與入侵波蘭。10月,他被派往波蘭的帕比亞尼采,管理一個臨時戰俘營。

  一天在戰俘營外,一個女人上前用德語跟他搭話:

  「求求您,先生,我丈夫被關在這裡,我現在懷著孕,他母親快咽氣了,只求臨終前再見兒子一面,要是您能放他出來……求您了!」

  這個叫佐菲亞·切齊奧洛娃的女人其實是編了個故事,她並沒有懷孕,她的婆婆也沒有病危,但是霍桑菲爾德相信了,答應幫她。三天後,波蘭軍士長斯坦尼斯拉伕·切齊奧拉獲得了自由,心存感激的夫婦倆把德國軍官請到家裏,坦告真情。從那以後,他們成了常來常往的朋友。

  這期間,維爾姆對德國軍隊在波蘭的使命逐漸產生了懷疑。1940年冬的一天,他看到一群德國兵毒打一個波蘭孩子,因為懷疑他偷了乾草。這件事又一次深深觸動了他,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的所有熱情都熄滅了。看到我們的人在波蘭的所作所為,作為一個德國軍人,我感到羞恥。」從這時起,他開始寫戰時日記,通過軍郵一篇一篇地寄給妻子。

  1942年,維爾姆·霍桑菲爾德晉陞上尉,負責管理華沙駐軍的體育設施,組織各種運動項目的訓練和比賽。他在駐地開了波蘭語課,讓德國官兵學習波蘭語,請來授課的安東尼·切齊奧拉神父就是佐菲亞丈夫的哥哥。當德國人在戰場上處於劣勢時,神父對上尉說:「你們打敗了,扔掉你的軍裝吧!我們會把你藏起來。」上尉拒絕了,他說:「我知道上帝在詛咒德國人,但我不能拋棄我的同胞。」

 救助瓦拉迪斯勞·什皮爾曼

SzpilmanRecordings.jpg 

 

 一天,瓦拉迪斯勞·什皮爾曼摸進一個廚房,正埋頭在撤離的主人沒能帶走的罈罈罐罐裏聚精會神地翻找,沒有聽到身後的腳步聲。突然一聲德語問話,讓他驚跳起來: 「你在找什麼?你不知道德軍參謀部要駐紮到這裡來嗎?」

大難臨頭,衰弱不堪的瓦迪斯瓦夫已無力逃跑,他絕望了:「隨你把我怎麼處置吧!" 「你是誰?」 軍官又問,他正是維爾姆·霍桑菲爾德。

  「一個鋼琴家。」

  維爾姆指了指隔壁屋裏的一架鋼琴:「彈吧!」

  瓦迪斯瓦夫在鋼琴前坐下,開始彈奏蕭邦的《升c小調夜曲》。飄蕩在瓦礫堆上的優美旋律令上尉動容。

  「我幫助你出城,送你到鄉下一個小村子去,」維爾姆建議,「在那裏就安全了。」

  「可是……我出不去。」

  維爾姆猜到了:「你是猶太人?」

  鋼琴家把自己的隱蔽處指給上尉。在此後的幾個月裏,維爾姆多次回來。給他帶來麵包和大衣。

  一天,鋼琴家問他蘇聯軍隊到了哪。

  「已經到了維斯瓦河東岸的普拉加,華沙的一個區。你一定要挺住!最多只有幾個星期了,戰爭不會拖過春天。」

  維爾姆最後一次回來是在1944年12月12日,帶著麵包和被子。道別前他告訴鋼琴家:

  「我的部隊要離開華沙了,俄國人隨時可能過來。」

  1945年1月17日,維爾姆·霍桑菲爾德被蘇聯紅軍俘虜。

下落

人們很久都沒有維爾姆·霍桑菲爾德的消息。直到1946年6月,一個從蘇聯明斯克戰犯營獲釋的犯人給安娜瑪麗帶來一封信,那是維爾姆寫的,他在那裏幹著挖渠和養豬的活兒。維爾姆把他幫助過的波蘭人的名單寫給了妻子,並囑咐:「去找切齊奧拉,他還可能找到我幫助過的其他猶太人。」  安娜瑪麗找到切齊奧拉神父,神父立即給明斯克戰俘營的長官寫了信,證明霍桑菲爾德在戰爭期間確實救助過一些波蘭人和猶太人。但是上尉沒有因此獲釋。  1947年7月,霍桑菲爾德在戰犯營中風,兩年後拖著病體接受審判;1950年被判處死刑,後減判為25年苦役。 直到1950年,什皮爾曼才得知霍桑菲爾德的悲慘命運,是另一個被上尉救助過的猶太人萊昂·沃姆寫信告訴他的,信中說:「霍桑菲爾德在明斯克的戰犯營,他被控犯有侵害波蘭平民罪。」 瓦迪斯瓦夫立即向共產黨政權的一位重要領導人請求幫助,不久獲得答覆:「如果他在波蘭,我們可能給他自由。但是我們的蘇聯同志不願釋放他。」 判刑一年後,維爾姆·霍桑菲爾德再次中風,癱瘓在床;1952年死於獄中。

 

Wilm Hosenfeld was taken captive by the Soviets on January 17, 1945. Despite many people pleading his case and Szpilman efforts to help him, the Soviets refused to believe that he was not involved in war crimes.

According to Benjamin Z. Kedar Hosenfeld suffered his first stroke in 1947 and thereafter spent long periods in the infirmaries of the prison camps. He continued to hope that he would be released, but in 1950 a military court in Minsk sentenced him to 25 years' imprisonment.

Wilm Hosenfeld died in a prisoner camp near Stalingrad on August 13, 1952, at the age of 57, due to hard conditions in prison and brutal interrogations.

Wolf Biermann added to Szpilman's memoirs:
"He had been tortured in captivity because the Soviet officers thought his claim to have saved a Jew a particularly lie. He then suffered several cerebral strokes. By the end he was in a confused state of mind, a beaten child who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blows. He died with his spirit utterly broken."

Wladyslaw Szpilman lived in Warsaw until his death July 6, 2000, a few months before the filming of The Pianist began. He was 88.

 

http://www.hosenfeld.de/index.htm

 

http://www.szpilman.net/

 

網站裡面打開SONG 裡面有老鋼琴家的演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ssfish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