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願——化作春泥


祖父是個討海人,沒受過正式教育,
卻靠自學紮下深厚國學基礎。
當了七十多年老鄰長服務鄉里,
對己儉樸、為人慷慨隨和;
九十歲那年決定往生後要捐贈遺體。
十年前這樣的觀念在保守的漁村裏,
簡直不可思議!
子孫也因此背負「不孝」的罪名;
但總要有人作「開路先鋒」!
祖父九十三年的生命為我們印證了——
人生在世,留個好名聲就夠了,
其他沒什麼好計較!

——顏景城




閉上雙眼、深深呼吸,鼻腔漫入淡淡的鹹——佇立在高雄縣茄萣鄉海邊一
處名為「賜福宮」的廟埕,時光伴隨海水流動,回溯至幾十年前……

月色寂寂,將顏邦帶的身形複製為影子,延展成一分輕盈。雖然出海一整
天,難免倦意深沉,用過晚餐後,他信步踱到廟口前,大榕樹枝繁葉茂。
「講古仙仔來啊!」不及拉張椅子坐定,人聲鼎沸已群起簇擁。星子點點
的夜空下,顏邦帶是溫柔火光,照亮每張臉龐,也沸騰所有人的渴望。

茄萣鄉位於高雄縣海邊,約莫八成居民的營生命脈繫於海洋。所謂「討海
人,三分命」,早年因通訊不甚發達,出海風險和漁獲量皆屬未知,但求
一分安然豐盈,廟宇遂成寄託重心。

茄萣鄉分「頂」、「下」兩聚落,賜福宮即為頂茄萣村民的信仰中心,也
是在地居民顏邦帶生前的舞台之一。

生於清末、橫跨日據、走入民國,九十三年的漫漫歲月,顏邦帶看盡各式
光景,除了與浪花搏鬥幾十載,人生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當鄰長的生涯
裏度過,直至往生前還慨然發願捨出身軀供醫學生解剖之用,成為慈濟大
學最年長的遺體捐贈者。

這樣一名未曾受過正式教育的漁人,當初是否曾經想像,自己對身後大事
的抉擇,之於時代、之於環境,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海風吹拂,潮水慢慢湧了上來……



講古仙仔,後人口中的傳奇


顏邦帶幼時家境不甚富裕,沒有機會就學,只能到漢學私塾偷偷旁聽,滿
足求知欲。及長,以捕魚為業;成家後育有四男三女,最艱苦的時期,一
家九口擠在狹小平房共眠,有些成員甚至只能側躺在木板床底。

日據時代,顏邦帶被推選為茄萣鄉嘉安村第五鄰的「甲長(現今的鄰長)
」,秉持為民服務的理念,開始嘗試自學。每天強迫自己讀報、看書,遇
上生字,就從字典找尋答案;無形中,紮下深厚的國學基礎。

「彼當時啊!很多人都來這,朋友來就叫伊講古。」顏邦帶的兒子顏春秧
回憶起當年的「盛況」,至今仍津津樂道。無論是水滸傳的「及時雨」宋
江、「豹子頭」林沖,或是隋唐演義的各路英雄……顏邦帶一開口,人物
個個登時有血有肉。聽「講古仙仔」說學逗唱,儼然成了村裏的全民運動


在孫子顏景城印象中,祖父獨立自主的特質十分鮮明。顏邦帶愛好國劇,
八十歲了仍自行坐公車到台南市區看戲,這樣的興趣和習慣,一直持續到
九十歲。

生性節儉的老人家,外出穿著並不講究體面,加上隨手總會提些袋子,顏
景城笑稱,祖父有時甚至被人誤以為是流浪者,倒不以為意也不改其樂,
「伊個性就是按捺,真隨和啦!」

絕不多花一分錢在自己身上的顏邦帶,卻相當樂善好施。

早年,茄萣鄉土地採行「先佔為贏」的方式進行分配,顏家佔得時間點的
優勢,擁有不少面積,但只要鄰里有人提出請求,顏邦帶常大方將地讓出


顏邦帶藏書頗豐,常不吝出借,即使是珍貴的古籍,有人藉故不還,他也
只是一笑置之;按照顏景城的說法是:「愛就給他!」那些精彩的篇章,
早已深植顏邦帶腦海,成為沒有人能輕易抹煞的寶貴資產。

顏邦帶凡事不願勞煩他人,但熱切與人互動。鄰長職務甚為瑣碎,工作內
容包括分發傳單、戶口調查、配合當地管區員警勤務……閒暇之餘,他勤
於研究農民曆,對風水、擇日、命理頗具心得,只要鄉親有需求,就義務
解惑釋疑。

念舊的顏邦帶,日常並不在新建的主屋活動,只有在晚上用餐、就寢時間
,進到現代化的樓房裏;側邊矮屋,才是他最愛的一方天地。或許在他心
目中,屋寬不如心寬,何況是一個充滿回憶的老房舍。

小竹屋原本的綠色外牆已蒙上淺淺的灰,木板門一推吱嘎作響,蔭瓜玻璃
瓶盛裝了煙塵,「福」字春聯已然沒有昔日豔紅,斑駁牆面透入幾線陽光
;不復清澈的鏡子,當年映照的又是一張什麼樣的容顏?

顏春秧憑空對著小屋廊道比畫說,這兒曾有一桌一椅:「伊置這看報紙啊
!夏天熱的話,就一支小電風扇置彼邊吹涼。」

中午,老人家喜歡自行下廚,若有剩菜,則回鍋再食,甚至連衣服都自己
洗。顏景城扳著指頭細數:「阿公伊自己洗身軀、自己睏……伊做啥攏愛
自己來啦!」道盡老人家的堅持。



九十耆老觀念新,身後事引人議


顏景城與祖父感情甚篤,顏邦帶彌留之際,依稀只記得這個孫子。

今年三十多歲的顏景城,於服役期間接觸慈濟,了解遺體捐贈的理念後,
主動索取捐贈同意書簽署,也帶動雙親顏春秧和顏羅專冊加入。

檢查出罹患直腸癌時,顏邦帶已是九十歲耆老。或許是長年的海裏來浪裏
去,練就的不只是強健體魄,亦有著一顆對生死淡然的心吧!所以,當顏
春秧、顏景城向老人家解釋,「捐贈遺體」既不耗費無謂鉅資於後事,又
能對醫學有所貢獻時,對己簡樸、為人慷慨的顏邦帶欣然同意。

慈濟志工吳雅秀回憶當年顏邦帶身體不適,她幾番前往探視,都不忘再次
請問老人家:「是不是願意而且很樂意往生後把身體捐給慈濟?」顏邦帶
總抹上慈祥的微笑,靜靜頷首。

一九九五年七月二十日,顏邦帶以九十三歲高齡平靜往生。隔天,遺體即
送往花蓮慈濟大學。

顏春秧與父親顏邦帶生得極像,挺鼻、濃眉、身強體健;他說,父親不僅
是茄萣鄉首位捐出遺體的人,即使放眼全高雄縣市,也是第一人!談起父
親,七十幾歲的他挺直腰桿,很有幾分與有榮焉的神氣。

儘管老人家心願圓滿、家人引以為榮,然此事在民風保守的小漁村,彷如
投入一枚巨石,激起漫天波濤……

顏邦帶生前甚受眾人信賴,鄰里間大小事總向其請教參詳,如此一位德高
望重者,身後事不但說不上光鮮轟烈,子孫竟連傳統的儀式和「入土為安
」的原則都沒有遵循,「世間那有這款代誌!老爸死了竟然不辦喪事,真
是不孝!」「活到九十三歲了,嘸值得啦!」「恁到底把老爸賣給慈濟多
少錢?」

指責輿論如同潮汐,來來往往沖刷不停。即便堅若磐石,都難免備受侵蝕
,況且柔軟人心。

顏景城只能苦笑搖頭:「我是卡嘸聽著啦!但是我家的老菩薩(父母)若
是出去辦代誌,就是一大堆批評入耳……」

顏羅專冊老太太,有著海口人黝黑健康的膚色,公公捐贈遺體,身為媳婦
的她成了眾矢之的。

問起彼時,連前去買菜都會飽受責怪的心情?老太太的寡言性格表露無遺
,獨獨一吐舌,像極挨罵的無措小女孩。

過往一切,皆如風吹帆飄,虔誠心念卻如如不動。

「不同因緣、不同種子、不同願力。」顏景城說:「都這樣過來了,因為
我們是『開路先鋒』啊!」

承襲三代皆同的方頭大耳,顏景城的輪廓線條多了幾許圓潤,笑時自有一
分憨傻淘氣;他認為,身為帶動者總要多點承擔,為後人鋪路;況且,當
初若真辦了一場風光的喪禮,因而辜負老人家捐贈遺體的心意,「阿公一
定會跳起來摃我的頭殼啦!」



做環保、捐大體,人生好價值


顏邦帶往生後,顏春秧一家背負著「不孝」罪名,長達好一段時間。他
們沒有多做辯白,只是默默持續做著資源回收,包括古稀之年的顏羅專冊
,也挨家挨戶收取回收物,彎腰起身都顯俐落。

原本家族裏有位女性長輩,始終不諒解顏春秧一家的決定,顏羅專冊母子
卻「逆向操作」,邀請她一起參與資源回收。

半推半就之下,原本令人望之生畏的老人家,態度竟漸趨柔軟,甚至還表
示:「我的生活,尚有意義的就是做環保;收穫尚多、尚值得懷念的,嘛
是做環保!」直至壽終正寢前,樂在環保的時間,長達四年。

「之前,她是罵我們罵得最兇的……」顏景城淺淺一笑。

正如當初帶動「遺體捐贈」,顏景城的觀念極為純粹:「我要先做給別人
看!環保也是一樣。」顏景城生得一副娃娃臉,又正值壯年,看不出已經
洗腎兩載了。他每兩天洗一次腎,每次洗腎就要好幾個小時,儘管如此,
仍不放棄做環保。

顏景城認為,人身的真正價值,在於能夠妥善發揮良能,「修行需要三分
痛苦,才能深入。」他以北區志工林連煌在大愛電視台公益廣告中所說的
「做乎死卡贏死沒做,不過愈做愈不會死」自勉。

三年前,顏家將年久失修的舊平房拆除,餘下的空地作為整理回收物之用
,讓慈濟志工定期來載送。「人生在世,留一個好名聲就夠了!」顏景城
說,其他那有什麼好計較呢!

喜歡閱讀的顏景城,曾下筆為文,投稿至報紙副刊,甚至參與音樂唱片的
歌詞創作。對於文學的興趣,說來全拜祖父所賜,「就是聽什麼羅通掃北
,或是花和尚魯智深行俠仗義、力大無窮……很多很多!」從小耳濡目染
,顏景城總定定睜著一雙大眼,沉醉在祖父的舌燦蓮花裏,甚至幻想自己
化身為那些豪傑之士,在世間剷奸鋤惡。

懷抱如此正義感,現實生活中,顏景城的確頗具俠者風範。一位志工的孩
子需要輸血,血型不符的他,痛痛快快打了十幾通電話,幫忙找尋合適的
捐血者;也有素不相識的人,打電話到他們家中詢問與討論關於遺體捐贈
種種……顏景城總是自願擔任「愛的快遞」,將相關資料送到對方手上。

「做慈濟就是按捺,雞婆雞婆啦!」顏景城又是一笑;對他來說,服務鄉
里是理所當然的回饋,能夠捐出遺體:「往生才有價值!」





六十六號顏景城、一百二十五號顏春秧、一百二十六號顏羅專冊……顏家
遺體捐贈同意卡一字排開,顯得煞是有趣;連同已成為大體老師的顏邦帶
,無論過去或未來,顏家祖孫三代都在捨身菩薩的行列。

「我是家裏最先簽的,號碼在最前面,啊怎麼不是最早捐的?」顏景城不
住捶胸頓足,頗有彩衣娛親之效,逗得旁人笑聲難歇。

循著顏邦帶當年的腳步來到廟口,如今的賜福宮,午後斜陽慵慵懶懶,髮
鬢霜白者三三兩兩,倚在長條木板椅上搖扇,「忠孝節義」的匾額,字跡
蒼勁似老榕筋骨,映照歲月的深深淺淺。

年歲更迭,顏邦帶老先生已卸下大體老師職責,安住於琉璃塔多時。哲人
日已遠,故事仍未灰飛湮滅——古文詩詞流轉不廢,俠義精神代代相傳!

潮水緩緩退去的時候,陽光又出來了……


................................................................................................................................


切片裏的生命故事

◎撰文/蕭名芸


「當年,我們的大體老師是顏邦帶老師。」推推眼鏡,李明勳的書卷氣被
白袍襯托得更為清澈。

花蓮慈濟醫院病理科住院醫師李明勳,是慈濟醫學院醫學系第三屆畢業生
。大學聯考成績優異的他,原可選填的學校頗多,卻被慈濟醫學院的人文
教育所吸引,自願從繁華都會來到人稱「後山」的花蓮;畢業後,更選擇
留在慈院奉獻所長。

李明勳說,大學一、二年級接觸的僅限於普通化學、普通生物學等,與一
般理工科系沒有太大不同;三年級進入大體解剖課程,堪稱是進入醫學領
域的分水嶺,「很多同學都是在上了這堂課以後,才覺得自己需要再成長
!」

「接觸這個課程之前,每個人對死亡的認知都不太一樣。」李明勳認為,
大體解剖課程的相關儀式——秋天的追思啟用法會,春天的入殮、火化、
入龕追思祝福法會,讓學生在接觸大體老師及面對死亡課題時,心理的衝
擊沒有那麼大。

同學們對於顏老師這樣一位高齡又深具智慧的長者,都感到敬佩:「阿公
因為信任我們,才願意這樣付出;他真是一個好人!」李明勳說,初次面
對大體的不安和疑惑,就在這樣的親切感中盡皆消融。

向來硬朗的顏邦帶,由於保持良好的勞動習慣,雖已逾九十高齡,不戴假
牙可嚼甘蔗,沒戴眼鏡也能看報,身體狀況相當好,遺體保存的情況也非
常理想,解剖課程始終順利進行,「我們是蠻受照顧的一組,好像有人眷
顧的感覺……」

李明勳分享了一個在其他醫學院私下流傳的說法:「老師在前面講,同學
在後面吃便當」,道出解剖課程若缺乏大體老師,學生難有機會在第一線
動手解剖的窘境。

慈濟醫學院每四名學生就擁有一位大體老師,所以人人都能實際操刀解剖
;李明勳珍惜能夠在資源充沛下,踏實學習的機緣,「這樣子同學會比較
有興趣,也比較願意把它學好;當我們學得愈好,就會愈有興趣鑽研。」

長達一學期的解剖實習,辛苦不辛苦?於李明勳不是最重要的,他重視的
是過程中的收穫;「好好分出一條血管、一條神經,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
成就感;而這必須付出很多時間和心力。」

李明勳在病理科的辦公室,顯微鏡安然置於桌上,室內物品簡潔,環境心
境如一。

他將存放人體組織切片的透明標本夾拿高,透過日光燈初步檢視,說明標
本的製作方法——將組織以石蠟做一個固體的蠟塊,用刀子切成薄片,將
薄片貼於載玻片上,再進行染色……標本分門別類,在塑膠夾裏顯得乖巧
服貼。

一份口腔切片組織,讓李明勳陷入片刻沉思:「我聯想到的是:一名口腔
癌的病人,可能整塊骨頭都已經被移除,臉頰呈現凹陷的狀態,那是怎樣
的感覺?是怎樣的痛苦?」

標本之於李明勳,不是森冷的無機之物,「今天,無論是患者躺在病床上
,或是大體老師躺在解剖台上,甚至只是一片切片……他們都是一個『個
體』,有各自的生命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ssfish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