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午時分略有些陽光時到漁塭附近去散步,陽光徐徐地照射在水面上,幾架打水的
風車噴濺出帶著七彩的水花,翻起的水色帶有藻類的綠色,微風輕輕的撥動劃開
一條條的水紋,遠方有十幾隻大白鷺拱著背站立在田埂上,還有體型較小的烏秋,
大白鷺飛翔的時候展開大翼,有時候從旁邊的水溝突然一飛而起直衝天際,
而烏秋這種剪開尾巴的小鳥,躲在漁塭旁邊稀稀索索的覓食,成群聚集在一起,
一見到有人來會繞著圈子飛起來,小小的黑色身軀盤旋在漁塭上空。 旁邊有兩塊
廢棄的漁塭,裡面還蓄著水,但是已經沒有運作的跡象,水邊的蘆葦已經從岸邊一路
遷移到水中央,旁邊的小路滿滿的鋪蓋了咸豐草,夏天的時候還有牽牛花開得熱烈,
蜻蜓,蜜蜂蝴蝶滿滿的到處都是,路的盡頭有一大片黃槿樹,樹裡面住著大小白鷺,
蒼鷺,還有其他很多不認識的鳥類,可以說變成了鳥類的居處。 隔鄰的另外一片
廢棄漁塭水質相當清澈,從岸邊滿滿的都是野生空心菜,短實的葉片滿滿的佔據了
幾乎半片漁塭,上面嬌翹的發出捲曲的嫩芽,空心菜的花是白色或是紫色的,跟牽牛花
很像,在水裡面載浮載沉,別有一番韻味。 旁邊還有一艘廢棄的小膠筏,幾株植物
就從膠筏的縫隙裡冒出頭來,一列列的細小葉片攀附在白色的管壁上。 站在遠處
眺望這片佈滿野生空心菜停放著小筏,有說不出的美。
好神奇啊,是不是? 如果不是上帝的手,怎麼能有這種美得像莫內畫作的構圖,
誰能相信那片水面並非人工塑造,只要把一個漁塭擱著,幾年也不去動它,大自然
就會按照它的想法,給這邊種兩棵樹,招來幾隻鳥,滿地撒上種子開出不同的野花,
這就是造景了。 遠比任何人工庭園藝術要來的自然美麗。
海埔這個地方位於高雄縣湖內鄉的海埔村, 如果從空中鳥瞰的話,會發現這個村落都是
被分割成一塊塊的,這一塊塊的缺口就是漁塭。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基本上和當地
本身的條件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海埔這個地方是屬於沙質較多的土,要發展農業並
不是那麼適當。 因此在幾十年前就開始發展了養殖業。 漁塭是台灣特有的景緻,
可以說在其他國家不管是東南亞或是西方國家幾乎都沒有見過這樣的產業, 這是
台灣農業的特有發展。漁塭的四周圍通常會有些野生的植物,例如是孟仁草,
野莧,蘆葦,菅芒。 我們通常會看到農家在漁塭的四周圍土地上種植農作物,
像莧菜,蕃茄,南瓜,四季豆,皇帝豆之類,通常收成的作物都會特別好吃,
這是由於漁塭本身因為下肥料的關係,土質本身相當肥沃。
這附近的漁塭的邊壁大部分都是用紅磚疊起來,和其他地區的漁塭不同,附近
漁塭主人的說法是因為這邊的漁塭之前都是養鴨使用,因為鴨子的爪子會抓。
如果禳鴨子抓著土往上爬,那岸邊的土都會鬆落,所以必須要鋪磚塊。 原本
漁塭是養鴨養魚一半一半,本來這也是互為利用,鴨子所產生的糞便可以拿來作
肥料,但是時間一久,肥料太多無法處理,就乾脆全部改為養魚,只是還保留著
當初養鴨舖的紅磚塊。 每年到了年底漁塭就會整理一次,把底面的水抽乾,
抽水用的塑膠管尾端有個圓圓的網狀頭部,這是為了防止抽到泥巴,把髒東西
擋在外面只抽水。 抽乾水的漁塭底部有不少的青苔,顏色有輕重差別,有些青苔
已經死了變成乾褐色。 主人雇來推土機把底部的髒泥巴推到岸邊,清乾淨之後
把土曬乾等到年後重新放水,開始新的一年的運作。 漁塭所扒出來的土,在早期
會賣給販子作為農作物栽培之用,漁塭的土因為肥料的關係非常肥沃,必須要墋入
普通土壤才能使用。 但是後來因為改養蝦子,水質改為鹹性,也就不再適合
作為農作物的栽培土壤。
在把土曬乾的時候,不少白鷺鷥會成群的停留在上面啄食,在濕泥巴上面留下
鳥爪的痕跡。 正如同蘇東坡所說的『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今年來過得鳥兒,明年不知道在哪裡? 現在不少漁塭因為養殖業的轉移紛紛
棄置卻間接的造就了不同的自然景觀,也許我們在過度開發之後,可以停下來
好好思考一下,人類的許許多多執著,會不會就像那些鳥爪一樣,在來年被掩蓋得
看不見了。 這些漁塭在棄置之後,用上帝的手造就出不同的景觀,植物來了,
鳥兒來了,人也來了,蝴蝶和蜜蜂也來了。 產業興衰是一定會有的,但是藉由
這樣的的機會也讓我們重新的體驗大自然。 也許我們應該重新思考一下, 未來當
我們在發展產業的時候,是不是先尊重一下大自然。 不要在極度破壞之後,用
更大的心力和金錢重新獲得這塊土地原本就有的東西。
學會敬畏天地,才能與大自然共生共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