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ntrol

相反地,它讓我們看見一名凡人的取名自Joy Division名曲She's Lost Control,《控制》(Control)不是一齣內容陳腐的搖滾樂海浮沈錄。掙扎,那是夢想的起飛與破滅,面對愛情時抵禦不了的誘惑,以及不完美的軀體帶來的折磨。籌拍《控制》之前,荷蘭籍導演Anton Corbijn不僅是世界知名的搖滾攝影師與音樂錄影帶導演(作品包括了U2、Depeche Mode),更是長期死忠的Joy Division樂迷。1979年,為了貼近心中偶像,他從家鄉移居英國,並於該年十一月拍下了第一張Joy Division現場照片。想當然耳,那是一張黑白圖像,也是《控制》所採的基調。

攝於黑白底片,電影呈現的完滿灰階,較飽足光鮮的原色系更貼近七零年代的英格蘭,那抑鬱滄茫的時代之氣。而幾乎不透光的影像風格,除了隱隱昭示了暗藏於人物表象底下的死亡意念,更呼應了後龐克樂派那款抑制壓縮的聲響。

影片自1973年開場,當時Ian Curtis只是關在房間聽著David Bowie、Lou Reed黑膠,有樣學樣畫上眼線的少年。家鄉Macclesfield彷彿一座沈寂的死牢,唯有正在倫敦燃燒的華麗搖滾才是放縱的解藥。而1976年一場舉行於曼城的Sex Pistols演唱會,卻從此翻轉了他的命運曲線。Ian Curtis雖不會彈吉他,一襲高挑身形卻是搖滾主唱的最佳人選。他在會場結識了苦尋主唱不得的Bernard Sumner、Peter Hook與Stephen Morris三人,便決定放手一試。

起先,樂隊喚為Warsaw,隨後改名為Joy Division。有著得力經紀人Rob Gretton奔走(此君也替影片提供了最多笑料),加上可謂是樂隊恩人的Tony Wilson不但歃血為盟,將之納入自身廠牌Factory Records旗下,更讓Joy Division在電視節目So It Goes露臉,自此打響了名號。隨著樂隊漸入佳境,Ian Curtis得同時兼顧工作與排演,像極了一根兩頭點燃的蠟燭。由於過於早婚,他在巡迴時邂逅的比利時情人Annik Honore與妻子Deborah Curtis之間,也成了一名拿不定主意的背叛者。

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的癲癇症只讓情況更加惡化。終於,身心俱疲而萬念俱灰,Ian Curtis在Joy Division好不容易得來的美國巡迴前夕自縊身亡。伴隨他二十三歲死亡片刻的歌,是Iggy Pop的The Idiot。

傳記電影之所以佳片難求,在於史實呈現之困難。除非像《超脫末日》(Last Days)那般完全逆向思考,揚棄了情節鋪陳、人物考據的反傳統作品,一般的傳記片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編導喜於加油添醋,看似助長了戲劇效果,卻犧牲了原真性。《控制》之所以讓人信服,除了編劇Matt Greenhalgh訪遍了所有與電影相關的人物(包括從不受訪的Annik Honore),Ian Curtis遺孀Deborah Curtis更親自擔當製片,而她那本回憶錄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Ian Curtis and Joy Divison,自然成了電影最重要的參考文獻。

除了Deborah Curtis(她至今仍居住於Macclesfield),Tony Wilson也掛名製片。若說《24小時狂歡派對》(24 Hour Party People)刻意將他渲染為一名活力十足,有時卻不免過分滑稽的喜劇角色,《控制》裡的Tony Wilson無疑更有血有肉。不再是那名不正經的老小子,而是關心之情溢於言表,行事踏實且充滿理想的音樂人。找來關鍵人物壓陣,自然提供了電影的權威性;然而,卻是一票璞玉般的演員,用他們懾人的演技回答了所有疑問。

飾演Ian Curtis的Sam Riley,雖曾於《24小時狂歡派對》露臉(當時扮演The Fall主唱Mark E Smith),《控制》卻是他首度挑上大樑。雖然現實生活中,Sam Riley本是一名獨立樂隊主唱,為求精確,他仍觀看了大量的Joy Division現場影像,學習Ian Curtis獨特的機器人舞姿,甚至下足了功夫研究癲癇症患者的病徵。Ian Curtis的挫折、沮喪與無助,佈滿了Sam Riley的年輕臉龐,也像一只浸了毒的銀針,狠狠扎入觀者之心。其餘三名Joy Division成員,扮相也惟妙惟肖,甚收畫龍點睛之效。

配樂使用了Roxy Music、The Buzzcocks甚至是Velvet Underground,讓電影更趨近當時的環境氛圍。而Ian與Deborah兩人在街頭分手時,一前一後地漠然行走宛如死寂的送葬行列,背景響起的正是Love Will Tear Us Apart。那幕,音樂與影像的連結是如此綿密深邃,多少人在戲院裡紅了眼眶。那幕,註定成為經典。

在當下時點觀看《控制》,的確教人唏噓。Tony Wilson甫過世不久,踩踏著Joy Division灰燼重生的New Order,也在奮鬥近三十年後逐漸走向尾聲。雖已預知結局,《控制》緩緩開展的劇情,不論Ian Curtis脆弱的生命,或Joy Division多舛的生涯,依舊將觀者的情緒能量牢牢向黑洞深處吸去。

隨著Atmosphere奏起,讓我們再送Ian Curtis一程,向我們抹上了慘白塗妝的青春期再道一次再見。

(原文刊載於「破報」復刊476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ssfishsky 的頭像
    kissfishsky

    吻仔魚的天空

    kissfish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