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a flores
in the movie
Luca Flores,1956年10月20日生於義大利西西里首府Palermo,5歲開始學琴,年幼時曾隨家人移居非洲的莫三比克,在那裡住了8年,之後才回國移居佛羅倫斯,開始正統的學院音樂教育,學習鋼琴和管風琴,接觸到爵士樂後,改為投入爵士樂演奏,1974年開始自己的五重奏及三重奏演出。
luca flores
in the movie
Luca Flores,1956年10月20日生於義大利西西里首府Palermo,5歲開始學琴,年幼時曾隨家人移居非洲的莫三比克,在那裡住了8年,之後才回國移居佛羅倫斯,開始正統的學院音樂教育,學習鋼琴和管風琴,接觸到爵士樂後,改為投入爵士樂演奏,1974年開始自己的五重奏及三重奏演出。
http://mymedia.yam.com/m/112590
齊秦 - 不讓我的眼淚陪我過夜
作詞:白進法 作曲:呂禎晃/張真
你的柔情似水 幾度讓我愛的沈醉
毫無保留 不知道後悔
你能不能體會真情可貴
沒有餘力傷悲 愛情像難收的覆水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0RU4U_8PPU&feature=related
為什麼那個瘋狂歌迷可以走到這麼高的地方阿? (驚!)
即使那個歌迷隨時都有摔下來的危險
(讓他摔下來 自己就慘了吧....)
MJ還是完全不失水準的唱完整首歌 一整個專業!!!!!!
麥可一邊當消防隊員救人一邊演唱@@
一代財王劇本
話說在遠朝時代有一位皇帝被姦人所害流落民間
在一處荒野見一寒舍並有樵人一名
樵人見皇帝穿著絲帛卻置身涵洞之內
存心良善娶來用水
皇帝醒來並隨同樵人居住在其家
樵人與寡母同住於寒舍之中
茅草蓋頂朽木作牆
70年代的紐約,一名正直的警察與越戰時期自東南亞進口海洛英的大毒梟以及貪腐的警察們搏鬥
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美國黑幫》主要是在敘述,1970年代黑幫傳奇人物法蘭克盧卡斯從哈林街頭崛起竄升為黑道界的超級巨星,到後來終於被一名鍥而不捨的警察緝捕歸案的真實故事。
70年代成為美國毒品氾濫期,最主要的是當時的社會現況,當時紐約市警界貪污情形嚴重,加上越戰在美國內外造成慘重的結果,軍人返回美國,不是陣亡裝進屍袋,就是染上海洛因毒癮。而收賄嚴重加上執法單位的沒視,官官相護,人人都對想分一杯羹,讓黑手黨高枕無憂操作這個沒有競爭對手的市場,賣出幾千公斤的毒品給毒蟲。一群白人特權階級以幾億美元收買紐約的法官、律師與警察,讓他們對這層相互利益的關係不多追問。黑手黨組織無人能敵。
丹佐華盛頓飾演黑幫老大的司機法蘭克盧卡斯,在老大暴斃後篡位變老大,實現他的另類美國夢,開始接手大哥事業,掌控毒品交易大權。原本默默無聞的他,自小失學,但憑著在街頭打滾的經驗與機靈的腦袋,接手大位的他馬上定出一套有效率又嚴格的毒品經,他賣出一批批價格更好、純度更高的毒品,毫不留情的逞兇鬥狠,讓他黑道犯罪組織對他敬畏三分,也因此成為在黑道界迅速竄起的超級新星。
「死亡」是一個所有人類都無法逃避的結局。因為無法逃避,所以討論起來便特別的沈重。以「死亡」為主題的電影,也是這樣。
我印象中有三部以死亡為主題的電影曾經給我造成很大的震撼。第一部是Sean Penn跟Susan Sarandon合演的Dead Man Walking,第二部是Nicolas Cage主演的Leaving Las Vegas,第三部則是Nicole Kidman、Julianne Moore、與Meryl Streep共同主演的The Hours。Dead Man Walking探討的是死刑的議題;Leaving Las Vegas反映了一個完全負面的存在主義人生觀-虛空,人生就是一場虛空;The Hours則呈現了被禁錮的靈魂深處最無奈的掙扎。這三部都是頗有爭議,但是都獲得大獎的電影。Susan Sarandon因為主演Dead Man Walking而得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Nicolas Cage因Leaving Las Vegas而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Nicole Kidman則因The Hours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昨天,我又去看了一部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 The Sea Inside。這也是一部探討死亡的電影,不過這次的主題是「安樂死」。
到底,到底一個神智清晰的人有沒有選擇「死亡」的自由?
The Sea Inside是根據Ramon Sampedro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Ramon Sampedro在年輕的時候因為一次在海中游泳不慎傷及頸椎而導致四肢麻痺(Quadriplegia)。從此以後,Ramon成為一個只能躺在床上靠別人照顧的人。在Ramon年邁的爸爸、哥哥、大嫂、以及姪子的照顧下,Ramon其實過著不錯的生活。但是在Ramon的心中,他的生命其實在他受傷的那一刻便已經死去了。其實Ramon並不是一個奄奄一息或是意志消沈的人;他可以用嘴巴自由的操作電話,還可以用特殊的裝置寫文章。但是,Ramon Sampedro心裡其實只有一個願望,他希望死。
Wladyslaw Szpilman
瓦迪斯瓦夫.什皮爾曼(Wladyslaw Szpilman),波蘭鋼琴家,生於1911年,於2000年7月6日辭世,享年88歲。
或許是家族基因的遺傳,或許是後天的薰染,瓦迪斯瓦夫很早就在音樂方面顯露了過人的天分,16歲便考進華沙的弗雷德里克蕭邦音樂學校。一首曲譜,他只要讀一遍,就能無懈可擊地彈奏出來,而且能以任何調式即興彈奏一些完整的作品。父母在私下裏不勝欣喜:“將來這是又一個魯賓斯基,又一個霍羅威茨!” 瓦迪斯瓦夫的父親撒母耳是卡托維茲歌劇院的第一小提琴手。他一向仰慕德國的音樂文化,希望兒子將來在德國發展。“德國有300部歌劇,而波蘭只有3部!” 他常對瓦迪斯瓦夫說。然而希特勒執政後開始迫害猶太人,父親的希望破滅了。
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瓦迪斯瓦夫.什皮爾曼從柏林回到華沙,當時他是柏林音樂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師從阿爾圖.施納貝爾。他在柏林期間完成了鋼琴學業,同時也向弗倫茨.施雷克學習作曲。
回到波蘭後,什皮爾曼便在波蘭廣播電臺擔任鋼琴師。
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作為猶太人,斯皮曼的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他的父母、親戚相繼被送到集中營。他被迫開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幫助下四處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陰影時刻相伴。直到一位元熱愛音樂的德國軍官維爾姆.霍桑菲爾德被他的鋼琴曲打動,決定冒險保護年輕的音樂家。在他的庇護下,斯皮曼苦撐到二戰結束。
威爾姆·歐森菲德(Wilm Hosenfeld,1895年5月2日—1952年8月13日),生於德國羅恩多夫 ( Rhoendorf )的許恩菲德,原是一位老師,後為德國國防軍上尉軍官,納粹黨員。他在華沙廢墟中救了瀕臨死亡的波蘭猶太裔鋼琴家及作曲家瓦拉迪斯勞·什皮爾曼。歐森菲德與幾位同儕軍官對德國佔領下的波蘭人民包括猶太人的處境深表同情,並不齒他的國人在當地的所作所為,因此他們儘可能地對其隨時隨地提供救助。
1945年1月17日,歐森菲德被蘇聯紅軍俘虜。但僅因為他加入部隊而被認定為戰犯,並被判入勞改營服刑25年。
1950年代初期,什皮爾曼才第一次知道恩人的真實姓名,並嘗試向波蘭共產黨當局提出營救. 但波共當局回覆說:「如果他在波蘭,我們可能給他自由。但是我們的蘇聯同志不願釋放他。」
儘管許多人証實歐森菲德的戰時行為,蘇聯人仍拒絕相信他未涉及戰爭罪行。歐森菲德最終於1952年因惡劣的戰俘待遇而死於蘇聯史達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的勞改營。
上次租了 伊莎貝拉 回家看
雖然明知道是折磨自己還是勉強自己把它看完
看著那一段段曾經走過的街道
和你一同走過的高高低低
階梯旁邊暖暖的夕陽和榕樹
我覺得我好像又死了一遍
又再次被人用刀子戳進去拔出來
無聲的痛苦著
喬治·何克1915年出生於英國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在家裏有保姆照料,接受著貴族式的教育。早年,他循著三名兄長的人生軌跡,就讀于牛津大學沃德姆學院,攻讀文學。23歲時,何克大學畢業,急切地想要瞭解世界,他隨姨母穆里爾·萊斯特遊歷各國;他先獨自背包橫跨美國,然後和姨母在日本會合,接著到達中國上海。在那裏,他看到那些悲苦淒慘的景象,感到十分震驚。這裏的日本軍隊和他在日本剛剛告別的那些日本人迥然不同。他們焚毀四周的村莊,用刺刀挑死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城裏擠滿了饑腸轆轆和流離失所的人們,他們你看我,我看你,瘦骨嶙峋,忍寒受凍,相繼死去,唯一的生路是向侵略者屈服,揀拾廢鐵,供製造用於屠殺內地同胞的炸彈。何克來到醫院的傷兵中間,這些傷兵正死于饑餓和傷痛。他目擊成千上萬的家庭整個寒冬在石頭路面上棲身,有一條麻袋作墊的人就算是幸運的了。婦女在水泥路上生育,如果有一張報紙遮蓋身子聊以禦寒那就是萬幸了。
何克決定在中國逗留一些日子,實地瞭解中國人民和他們面臨的問題。到了他該去印度並接著回國的時候,他說:“對不起,姨媽,我不能丟下這些人。”他確實永遠沒有丟下他們。他帶著剩下的幾英鎊錢,啟程前往當時各方的中心——漢口市,一面擔任美國合眾國際社自由撰稿記者,一面開始學習中文。
當時,路易·艾黎正為“工合”事業奔波,需要人手。艾黎感覺何克“那樣年輕、幼稚,不知他能否在中國一片混亂中安下身來,不過在他那歡快的舉止後面,卻也可以感覺到一種堅韌和剛毅”。由於路染風寒,何克在八路軍中休養了一段時間,然後南下到寶雞“工合”辦事處。何克到了寶雞後,先後擔任“工合”的秘書兼視察員,並將所見所聞向國外進行報導。“哪里有‘工合’,哪里就有何克的足跡,他走遍了鄉村、縣城”。到1941年“工合”已發展到3000多個,成為抗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工業合作會(“工合”)是由愛德格·斯諾和路易·艾黎發起的,得到了宋慶齡的支持,促使國民黨繼續抗戰仍是“工合”的主要任務之一。安排難民,生產軍需和民用品,籌集資金轉送延安,“工合”有效地支援了中國抗日戰爭。喬治·何克以十二萬分的熱情開始了“工合”的工作。他給母親寫信說“現在是我為中國工作的時候了”!
何克所到之處,看到人們雖然生活艱難,缺衣少食,但無一不投入抗戰,這種精神使他肅然起敬,他對共產黨開始欽佩起來。之後何克見到了紅軍將領聶榮臻,聶將軍帶何克參觀整個地區,給他派了一個陪伴,四名警衛員……在另一個村莊,赫赫有名的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友好地接待了他。1945年由何克所著的《我看到了新中國》一書在美國和英國出版了。在此期間,他還陸續向國外發表了許多抗日見聞以支持中國抗日戰爭。
親愛的主
我們知道我們必須持續作一個完善的人
但是 好人也會遭遇災禍
好人之所以遭遇災禍的原因是因為神要借他的生命和靈魂來拯救更多人
讓更多人得到新的生命和啟發
神把奇蹟現在他的身上
讓更多人得以獲得新的生命 延續新的靈魂
重新作一個主要我們作的人
很幸運的我在得知自由大道這部影片之前就已經讀過了哈維米克的傳記
在自由大道裡面所描述的其實只是他的部份人生
也就是說電影是聚焦在他四十歲之後的人生
這其實是比較省力也比較減少爭議的做法
不可否認的同性戀在現在的社會中仍然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爭議
我其實並不把自由大道當作是同性戀電影
也並不把他當作是哈維米克的傳記故事
施少偉醫師,生於一九五九年五月三日,是菲律賓華僑。小時看到經商的父親常因工作忙碌少有時間陪伴家人,反觀在小漁村當醫生的叔叔,不僅和村民有深厚的感情,生活愜意又能為人服務,更讓他羨慕的是能兼顧孩子們的成長。少偉很嚮往叔叔這樣的生命形式,便立志將來要成為像叔叔這樣的醫師。
長大後,少偉發覺自己很喜歡與人相處,而且對人體的奧妙甚感著迷,愈發堅定了他從醫的志向。他在菲律賓接受完整醫科教育,並取得醫師執照。隨後聽從父親的安排來到台灣,在花蓮門諾醫院擔任外科醫師。外籍傳教士醫師全心奉獻的行誼深深影響了少偉。他接受院方的建議參加國考,通過後正式成為台灣醫師。再到台大醫學院接受骨科專科訓練,學有所成後,再度回到門諾醫院,服務十年。百忙中又撥冗支援台東基督教醫院一年,再專職服務一年。三十九歲時,少偉調職到台東聖母醫院,擔任骨外科醫師至今。
少偉是出了名的好醫師,留著帥帥的小鬍子,大家都喜歡親近他;雖然年輕,卻有著老醫師般的仁心仁術,一切以病人為優先,因此病人信任他、愛他,病人說只要看到他,病就好一半了。他是聖母醫院的精神指標,聖母醫院「愛主愛人,尊重生命,為窮人服務」的核心價值也很契合少偉的理想,「別人不去的,我去;別人不作的,我作」的氣魄讓俠客性格的他在聖母醫院如魚得水。儘管醫院人力不足,少偉必須白天看診、外出訪視病人,加上夜診,還有值班,連續好幾天沒睡覺是常有的事。仗著年輕,他歡喜付出,勇於承擔,他在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二○○三年,聖母醫院面臨存亡之際,許多醫院提出優渥條件前來禮聘少偉,但他堅持留下來。少偉對妻子說:「我離開這裡,醫院裡八十幾個員工的家庭怎麼辦?」他對副院長說:「別的醫院『要』我,但是聖母醫院『需要』我。」他對員工說:「我會永遠和你們在一起,直到生命結束。」少偉的堅持,保全了聖母醫院,也催生了台東第一間安寧病房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