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步行之美--- 蘭嶼春光     上

 

四月份據說是去蘭嶼天氣最適合的時候,不太冷也不大熱,初春時分,兩個女生開著車子有點電影末路狂花的意思,一路從高雄開到後壁湖,從左營上了10號公路

之後,根本一路亂開,接了88號轉南二高,莫名其妙就到了後壁湖。 到恆春的時候已經快11點,鄉下地方一點燈光也沒有,接近後壁湖漁港的轉角地方找到一家

潛水社,就在裡面過了一夜,潛水社住宿比一般民宿便宜許多,又可以寄放汽車,隔天老闆還親自開車帶我們去搭船,真是傻人有傻福。 

 

小船開到蘭嶼航行時間大約兩個半小時,朋友早早就吞了暈船藥,自恃從不暈車暈船的我,在這次搭船的過程吃盡苦頭,站在甲板上吹風看海,本來還好好的,但是駛向外海之後,風浪轉大,附近有人接連吐了起來,看得我頭昏腦脹,也開始不舒服,結果一路上一直聽到大家高興的狂喊:『飛魚!飛魚!』我連飛魚的影子都沒看到,一直從事『反地心引力』運動。 在此奉勸大家還是聽話吞顆藥,出遊吐的手腳發軟是很掃興的事情。 我已經壯烈的證明了這點。

 

這趟到蘭嶼的旅程背包裡帶了一本書,珍古德的母親所寫的『大自然的女兒』, 

裡面詳盡描寫了珍古德從小到大的成長歷程。  她小時候很長的一段時間居住在

外婆家伯恩茅斯,這個地方就好像蘭嶼一樣是個靠海的度假勝地,差別在於蘭嶼一直沒有像伯恩茅斯一樣的現代化起來,這裡的一切似乎都還是維持在原始和現代之間,有一點現代又維持純樸的雅美生活。 

 

船靠岸開元港之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螺旋狀岩石,尋梯而上的是一座白色燈塔,青綠色的小樹叢從岩石縫裡長出來,在燦爛的陽光下生氣勃勃。 

 

我們到了,蘭嶼。

 

在港口租好機車之後,先騎到島上唯一的加油站加滿了油,如果不注意汽油存量,可是『過了這村沒那店』, 營業時間也只到晚上八點而已,這裡唯一的一條馬路叫做環島公路,蘭嶼只有一條路,絕對不可能會走丟。 路口是蘭嶼鄉公所的紅色板舟標誌。 騎上環島公路,堤防上面一個長著小角的黑羊對我們叫。羊的背後是一覽無遺壯麗的海洋,陽光下遠處的饅頭山立在水中,岩石是黑的,海是藍的,

路邊的草海桐是綠的,從草海桐的樹叢裡傳出了聲聲蟲鳴,竟然是蟋蟀的叫聲,才四月已經整個像夏天了。  這裡的羊群到處放養,海邊,草叢,甚至會爬上海邊的懸崖,高高的站在上面看海,海邊的馬鞍藤是小羊很棒的食物,在海邊常見的馬鞍藤開著紫色的花朵,藤蔓牽連到處都是,相當具有固沙堅石的功能。乾掉的藤蔓

可以拿來當作清潔刷子,甚至拿來當作火把使用。路邊有咕咾石築成的矮牆,

在海邊耕作,像這樣防風的矮牆是不可避免的,否則會讓作物受到海風的侵襲。 路邊比較特殊的是到處種在路邊的芋頭,有的種在水裡,有的就在草地上隨便種點,地瓜和芋頭是蘭嶼人的主食,蘭嶼芋頭有分兩種,水芋和旱芋,以栽種方式區別,芋頭的口感相當好。

 

環島公路上一路都是形狀奇特的岩石,

 

路線如下:

紅頭岩→鱷魚岩→蘭嶼燈塔→坦克岩→五孔洞→玉女岩→朗島村→母雞岩→青蛙石→雙獅岩→軍艦岩→情人洞→東清灣→野銀舊部落→蘭嶼氣象觀測站→鋼盔岩→睡獅岩→象鼻岩→台電核廢貯存場→龍頭岩→青青草原→老人岩→紅頭村→機場

 

沿途所見的奇岩怪石很難用文字或是照片來形容。 因為此地的岩石呈現較深的顏色,土質黝黑,從岩石裡面長出的綠樹在陽光配色鮮朗,用相機也難以紀錄。 靠近玉女岩附近的海域呈現成三種顏色,不同深淺的藍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晶瑩剔透。

 

在海邊遇到正好遇到幾位划著拼板舟出海的族人打魚歸來,沒有動力的船必須靠手來划,釣魚的方式是把魚線放到水裡拖著走,沒有釣竿,就這樣拖上來。在一切

信奉快速和功利的今日世界,像這樣幾艘船出海捕魚只捕到幾條鬼頭刀的情形很難讓人理解,但是雅美人卻順應自然,吃多少捕多少,出海捕魚是日常的工作,至於捕到多少那就要看老天爺的意願。蘭嶼的拼板舟一定會有眼睛的裝飾,船也是有靈魂的,沒有眼睛要怎麼找到方向呢?   萬物皆有靈魂,花草樹木是這樣,拼板舟是這樣,人也一樣。   人活著沒有善於觀察的眼睛,也很容易會迷失方向。

 

蘭嶼的海攤上面大都是卵石攤,帶著斑點的卵石很像鳥蛋,有幾顆看起來活生生的就像東方環頸鴴的鳥蛋。   路邊的野生植物常見的是林投樹,馬鞍藤,用來作成

粽葉的月桃樹,可惜雅美人並沒有吃粽子的習慣,據說蘭嶼有種水藤可以用來編結藤籃藤帽,藤製品要煙燻過,越黑越好看。野生植物對我們來講也許只是觀察用途,但是對於生活在山林間的族人來講,卻是日常用品取得的一種方式。   馬鞍藤可以拿來清潔,生火,月桃樹的地下莖可以當作薑的替代品,葉鞘可以拿來編織作草蓆。 純白色的月桃非常美麗,不久會結出成串的紅色果實。當地常見的姑婆芋,樹葉的背面可以用來包裝,是早期農業社會拿來包魚,肉的包裝材料。 但是塊莖和花序是有毒的,誤食的話會引發中毒。  由於外型和一般的芋頭很像,辨識方法是把水灑在葉面上,會擴散的就是姑婆芋,水滴凝結的就是一般芋頭。海邊經常看到的欖仁樹,種子醃過之後可以拿來當作零嘴,樹葉包小米可以拿來作 apogag 。 Apogag是雅美人在螃蟹節當天會製作的食品,可以用來祈福。 另外海邊還看到可以用來編織斗笠和扇子的蒲葵。 可以說處處都是生活材料。

 

騎車經過的路邊,會看到蘭嶼特殊造型的路燈,下面是飛魚,上面是飛躍的海豚。 蘭嶼本來就是一個火山島,海岸線被許多珊瑚礁圍繞。 騎機車到達東清派出所問路的時候,派出所旁邊的場地正在製作一艘十六人拼板舟,船身比一般拼板舟大上許多。  一般兩人划的獨木舟在飛魚季一個晚上就可以捕到三五十隻的飛魚。 這艘十六人的拼板舟大概可以帶來大豐收吧。

 

 

 

毛毛蟲霍拉斯從此進駐小屋,那棟花園裡的小屋很有特色,孤零零的立在草地的一端,旁邊有杜鵑花叢和女貞木叢把小路隔開,又有竹林,

珍的那棵山毛櫸和山梅花樹枝庇蔭。 角落裡總有蜘蛛網盤據,小老鼠一到八月就匆匆忙忙的進進出出,尋找可以作窩的各種小東西。

豪豬會在地上嗅來嗅去,運氣好的話,還可以聽到狐狸短促而尖銳的咆哮。遠方教堂的鐘聲每一刻鐘敲響一次,棕色的貓頭鷹停在修剪過的栗樹上

都嚕都嚕叫。  ---摘自   凡安古德      大自然的女兒  第 64頁

 

珍所居住的那片非洲叢林也有著類似的景色,叢林裡也有貓頭鷹傳遞求愛的呼喚。我突然覺得離那片非洲大陸很近。  蘭嶼這裡也同樣的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聲響,

海浪拍打岩岸的聲音,樹林裡綠繡眼的叫聲,路邊羊群咩咩叫,豬隻在路上奔跑著一面拱拱的叫,母雞帶著小雞在草地上啄食。蘭嶼是這樣一塊交織著聲音,光線,昆蟲,動物,植物美麗島嶼。

 

步行之美--- 蘭嶼春光     中

 

蘭嶼另外一個為人熟知的地點是核廢料場, 早在1982 年台電第一座核能廢料儲存場設在龍門,到 1987 年十月核能廢料儲存量高達 4700 桶,並且每週一航次以 228 桶的速度輸入蘭嶼,台電核能發電廠每年的固化廢料為每年 四萬五千桶。 (註一) 在剛開始的時候, 政府所告知蘭嶼人的訊息是他們要在當地蓋一座魚罐頭工廠,將會需要很多的勞工, 到時候在當地製造許多就業機會,但是工廠蓋好了卻不是罐頭工廠,而是隱藏世界劇毒的核廢料儲存場。  為什麼是蘭嶼? 當局者的

回答是: 『為什麼不是蘭嶼?』如果核廢料是惡靈或是敵人,雅美族人大可以

戴起盔甲,拿起武器盾牌,勇敢的向敵人宣戰,但是這是核廢料,核廢料的來源是政府,而這些享用政府最少利益的離島民島卻必須承受這些不屬於他們的危險致命的核能廢料。 如果不在蘭嶼,又能在哪裡? 政府提出了台東達仁鄉和澎湖望安鄉兩處地點,那還是一樣在離島。  離島居民真的成了台灣的孤兒了嗎? 我敢說蘭嶼是台電用電量最少的客戶,但他們卻擔負了全台灣人民的能源共業。

民國91年五月爆發封島的強烈抗爭,居民以石頭填港表達最深的抗議。 個性

最溫和的雅美民族穿上戰甲戴上戰帽拿著鐵槍憤怒抗議。當時的經濟部長林義夫

代表政府向蘭嶼人道歉。 但是人民痛心的嘶吼, 部長的道歉並無法改變蘭嶼的命運。 核廢料至今仍然存在蘭嶼。 

 

飛魚,小耳豬,還有核廢料成了蘭嶼人共同生存的夥伴。

 

如果任何一個政府官員曾經在這裡仔細的聆聽過海岸拍打珊瑚礁岸的波波浪潮,

如果他們曾經看過海邊捲起的細白浪花,陽光灑下絲絲銀帶的光麗海面,

如果他們曾經遠遠地像雅美人那樣虔誠的眺望白色的小蘭嶼山, 

如果他們曾經滿懷感謝的採集黏土,誠心祝禱神能使他們順利製出承裝食物的陶器, 

如果他們曾經對著海面感謝神所賜予他們能傍著這片美麗海洋居住,

如果政府曾經對蘭嶼人有過對等的尊重的話,就不會用欺騙的手段來蓋這座核廢料場。

 

蘭嶼大多數的青年人都在台灣工作,身在外地又能為本鄉的居民做到多少? 

曾經激烈反核的青年改變身份成了負責與居民溝通,作地方回饋的台電員工。 

現實問題還是壓迫著年輕人,而能夠提供工作機會卻是最厭惡的台電。

為了能夠留在故鄉,他們被迫做了無奈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充滿了矛盾。

土地和海洋的污染有時後並不是立即可以顯示,而目前天災地變繁多的

地球變化現象,也帶給島上的人憂心和恐懼。 只要一個地震,任何堅固的

水泥塊都會崩解,更何況儲存核廢料的鐵桶已經鏽蝕。 蘭嶼等於還是時時刻刻

生存在未知的危險中。 就算順利遷址,要完全脫離核廢料的惡夢,還需要整整

二十年的時間。

 

除了核廢料場之外,島上的垃圾也是一個問題,當地大量的觀光客帶來不少垃圾,

而島上並沒有資源回收的處置方式,在海岸線上經常可以看到被丟棄的寶特瓶和

一般垃圾, 島上所放養的羊群和豬隻經常會誤食這些塑膠產品而生病,

另外觀光客的機車速度過快也很容易肇事,尤其是島上的老人小孩很多,更容易發生車禍。 1970 年蘭嶼開放觀光以來,島上有了第一間旅館,居民開始興建水泥

住宅,大部分的觀光客來到蘭嶼,搭著船興奮的看著海上的飛魚潮,

搭著遊覽車看看海,看看岩石,吃點飛魚,也就回去了, 連過夜都不必。

遊客對核廢料場所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在儲存場前面拍幾張照片。

四個小時的時間,搭著車子繞島上一圈,也就回去了。 早上搭船來,下午搭船走,

對蘭嶼能有多少瞭解?

 

近年來蘭嶼才開始培訓解說人員,也才開始有更多研究生態的人員開始對蘭嶼進行研究。這種重視生態的改變也讓蘭嶼人對於自己所生長的這塊地方有了更多文化

交換的機會,否則這些到處都是的植物生態對島民來講只是一般生活用品,有些

居民連植物的名稱都不清楚,也不了解這些生態在學術界的重要性。 事實上從

古到今,有過許多研究雅美文化的學者曾經對蘭嶼詳細的紀錄,像是紀守常神父,1954年7月30日,卅五歲的紀神父攜帶日用品,彌撒用的經本及幾包的衣服來到了

高雄碼頭,搭船停靠於紅頭部落並由小船接駁上岸,第一位遇到紀神父的達悟青年為江勝帝先生。紀神父曾參與過各種不同的文化慶節。例如,飛魚期舉行的祝福節(meypoapoag)、召飛魚祭(mey vanwa)及祭神、祭亡魂的pazos等。

 

紀神父於1970年在台南發生車禍不幸死亡。紀守常神父畢生的汗水全部奉獻給蘭嶼島,紀神父被達悟族人和教外人士譽為「蘭嶼之父」,名副其實。 (註二)

2010年10月,紀神父逝世四十周年《東方島上的感恩心、一世情:達悟之父─紀守常影像集》出版計畫,本書以影像資料完整呈現達悟之父紀守常及達悟生活。 全書以德文、中文、達悟族語並列向紀神父致敬。  

 

相對於政府對蘭嶼粗暴的蹂躪和紀神父多年來四處募款,為窮苦的蘭嶼人服務,島民對神父是充滿感恩的。 不管所受的教育文化如何,對週遭人事物無私奉獻,充滿感恩,始終都能夠贏得對方的尊重。 紀神父在教堂裡面裝飾達物文化,參與祭典,充分融入當地的生活,與居民同居一處,共食一鍋地瓜,我們台電當局可曾將心比心,為自己的粗暴的文化侵入和所造成的污染和環境影響,在深夜裡感到深沈的歉意?
 

註一 引用資料 『蘭嶼報告』

註二

參考文獻:  謝永泉著,2004,《蘭嶼之父-紀守常神父》。台東:台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

參考文獻二: 吳自甦,1986,《蘭嶼接觸──蘭嶼文教與社會研究 = Contact with Lanyu》。

 

 

蘭嶼春光(下)

到達開元港剛好是中午, 艷陽高照的, 看什麼都強光刺眼, 相片拍起來光線也不好, 幾乎所有的景物都曝光過度. 蘭嶼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有個休息的涼亭, 如果沒有主人的邀請最好不要隨便上去乘涼, 蘭嶼位置在台灣南端,

才四月份已經有三十度的高溫, 抵擋不住室內的高溫可以在戶外乘涼, 順便跟鄰居聊個天, 這裡在田地的旁邊也通常搭建有小小的工寮, 靠近海邊的就蓋得密一些, 如果在比較裡面的位置就只是簡單遮陽用途。 往青青草原的路上經過野銀部落,在教會的旁邊有許多的祖屋聚集,也有地下屋。 祖屋通常漆成黑色一般居住使用, 而地下屋就是在颱風來的時候讓居民可以進入裡面抵擋風雨, 看似簡單的構造卻充滿了先民的智慧。在颱風來的時候, 那些看似堅固的水泥房不是進水就是毀損, 但是具有排水功能的地下屋卻能夠在風雨來襲的時候作為最安全的基地。



地下屋對蘭嶼人來講是非常神聖的,蘭嶼人相當忌諱沒有經過主人的許可就隨便拍攝,不管是房屋或是當地人, 如果沒有經過許可,建議不要拿著鏡頭對人或是任何生物或是私人房屋拍攝。 舉例來說, 那天下午我們看到有鄰居捉到

幾尾石斑想要拍攝,  主人連忙搖手說不行, 原因是石斑魚已經懷孕了, 

不可以受到驚嚇。 這樣的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聽到,不過讓我感到驚訝的是, 

雅美人會用其他生物的觀點替他們著想, 這和我們一般人通常只主觀單向的

認定是不同的。 就因為認定角度的不同, 因此海洋也是有生命的, 不是

只有海水而已, 山也是有靈魂的, 一草一木都是, 甚至樹木造成的船隻也是。 萬物皆有靈性這句話雖然常常聽說, 但是像雅美人這樣在生活裡面執行的這樣徹底的, 實在算是非常稀有。 

地下屋的構造有前屋和後屋,一般開口有三個到四個, 和漢人忌諱四一樣, 蘭嶼人忌諱有五個開口, 因為這和族語無同音表示沒有了。 地下屋從台地上有小台階下去, 門口的地方立有幾個石柱, 石柱用來躺著休息很好用, 家中如果有人過世,石柱就會放倒下來, 過段時間才會重新立上去。  接近路口的地方有個圓柱形的照明燈, 上面有著幾種顏色的圖騰, 紅色的代表吃的

地瓜, 黑色的代表鐵鍋背面的黑垢, 白色則是放在荖葉上白灰,三角形的紋路是海浪的意思, 下面圓圓的是眼睛。地下屋在屋側都有排水系統從屋內接出來, 因此不會有淹水的問題。 進入前屋之後,解說的大哥拿出一個鐵鍋給我們, 這是他們一般裝地瓜的鍋子, 吃的時候用竹籤戳起來食用,陶盤用來

裝飛魚,另外還有喝湯的碗,端起碗的時候是手背向上,大拇指內凹往上舉。 

從前屋進入到後屋, 同樣也是四個開口進入, 一進門就看到上面吊著十來隻獸骨,李大哥說那是他的祖父母吃的豬的顎骨燻黑製成的,表示他們一輩子吃了幾隻豬。 後間是睡覺的地方,睡覺的方向是頭朝著前棟的開口,因為這樣比較靠近太陽, 不然頭會痛的。


地下屋的材質通常是龍眼樹,蘭嶼的龍眼樹指的是台東龍眼樹, 是一種南洋來的特有種, 木質堅硬, 可以用來做為造屋和船隻主柱, 另外燻製飛魚使用的也還是龍眼樹, 這種龍眼樹的果實據說足足有乒乓球那麼大. 大哥還從裡面拿出打仗的時候的頭盔戰甲和竹製的盾牌, 雅美人並沒有出草的習慣, 和敵人打鬥也只是達到傷害程度而已, 並沒有致人於死的意圖. 地下屋的最後面是燻製飛魚的地方, 這樣一個小地方就能夠滿足幾乎一切的生活機能, 我們也許應該要思考一下是不是因為要的太多, 導致生活過於複雜? 如果只是吃飯睡覺上廁所而已, 我們其實可以在一個六個褟褟米大的地方就完成一切生活所需.


野銀部落之後會到達青青草原, 這個地方視野遼闊, 海浪在下方拍擊岩石,

在陸地上看到一尊達悟人和飛魚的雕像, 而對面就是蘭嶼人視為聖地的小蘭嶼, 根據植物同好的朋友說是可以搭船過去小蘭嶼的, 上面也有物種, 但是土質和蘭嶼本島大不相同. 這尊達悟人的雕像眼神注視著對面的小蘭嶼充滿誠敬. 青青草原這裡的植物有遍地開花的咸豐草, 欖仁樹,稜果榕,林投樹, 靠著岸邊
找到山芙蓉和濱刀豆, 山芙蓉的果實上面有兩隻樁象正在走路。 嬌豔的山芙蓉剛開花的時候是白色的,之後變成淡淡的粉紅色, 一天之內就凋謝了。 

稜果榕,具有解毒化濕的功效。根主要用於解魚毒、食物中毒、治療風濕性

關節炎痛、止痢消炎。葉汁治便秘、皮膚炎、咽喉痛。果實治便秘,有強健功能。通常作湯劑、燉劑、酒醑劑或外用作洗劑。治風濕病,根須酒製。等到她的果實成熟之後,洗一洗還可以當成野果來食用,在本省的鄉間,她的用途很多,大多作為藥用,根用來解食物中毒或是海產魚貝類咬傷的毒,它的乳汁很多,用刀子輕輕一劃或摘片葉子,就會有很多乳白色的汁液流出,所以也有豬母乳的別名。
 

走出青青草原的時候, 在轉角的地方看到幾隻山羊,這裡的山羊和平地的羊

有些不同,其實我也說不出來哪裏不同, 但是平地的羊糞便是小圓球, 

而這裡的羊有小菊花狀的糞便也有小圓球的糞便。 我問大哥這裡的羊糞便怎麼都不一樣。他說人都不一樣了, 何況是羊呢? 說的也是。 

咕咾石圍牆的上面走著幾隻羊, 一隻白色的羊長著白色鬍子, 黑色的羊
有著美麗曲線分明的背部, 另外一隻腳上套著白襪子,真的耶,每隻羊
都是不一樣的, 但是為什麼我們看羊覺得都一樣呢?

你是人啊, 看羊都一樣啊, 你又不是要追羊當女朋友 !
大哥這樣回答我。 
永興農場裡的作物大部分是芋頭,也有人田裡種地瓜, 地瓜的外圍種著芋頭,野地上開放著美麗的鐵炮百合, 我們來的正是時候, 百合花遍地開放著,

姿態高潔美麗。 這裡是個有機農場, 農民不噴灑農藥用最原始的方式來耕種,要吃多少才來挖多少地瓜, 不吃的地瓜也就不採。 人要過加法的人生很容易,但是會很煩惱, 因為你所要的東西會越來越多,用減法把自己的慾望和生活

所需節制到最低, 這樣快樂會比較容易獲得。 

晚上吃飯的時候,大家說了要去看貓頭鷹。貓頭鷹在這裡的稱呼是角鴞。 
族語就直接用牠的叫聲都都魯來叫牠。 

帶隊的領隊是當地的青年。 領隊指著牆上一株爬藤植物, 折下一段葉柄給我們嚐嚐,葉柄泛著紅色, 一口咬下去馬上覺得嘴巴裡充滿酸味, 酸到牙髓裡去, 這是蘭嶼秋海棠, 當地的話發音聽起來跟台語的會酸差不多, 真的是ㄟ酸。 樹林裡還有一種聞起來可以提神醒腦的綠油精樹,聞起來讓人精神
一振。 入口處有一堆台東龍眼樹砍下來的樹枝, 可以用來燻製飛魚乾, 樹的主幹可以用來作為板舟的主柱, 林中還有麵包樹, 檳榔樹的樹幹以前用來做為接水的管子, 姑婆芋的葉子可以用來作盤子。 想看角鴞要使用強力手電筒,普通的手電筒根本看不清楚,角鴞在意外遭受光線照射之後, 眼睛瞳孔會變小, 一瞬間來不及反應。我們在那個時間點可以看到牠的樣子, 這裡的

角鴞身材比較滾圓, 白白的肚子, 樣子很可愛, 公的叫聲是都~都~魯, 母的據說會發出一種類似 壹 --壹---的叫喚, 不過似乎也不是很
確定, 因為牠在求偶的時候會模仿其他鳥類的叫聲。 我們接連看了好幾隻角鴞, 但是之類的幾隻都隱藏在樹枝的後面。 


要離開的那日清晨我走上比較高的台地看日出,白雲綿密的的織佈在天空,
等候了許久,一點點光偶然從雲叢裡咬了一個小口, 細細的吐出一點點光,
光緩緩的從那個破口一點點的擴開,不久對著我的臉形成一個光球,
我站立的高度正好足夠迎接它的到來,我像一個忠誠的衛兵守候國王駕到,
國王來了,帶著他的威儀部隊,並且對著我施放光芒,那列光的車隊走過之後,
國王揮舞光束照射下來,榮耀的光芒閃爍在海面,平靜而安詳。我彷彿可以聽到自天空來的樂音,歌頌這神奇的一刻。 潔淨的日光洗滌我許久以來的塵埃,
重新置換一個全新的我。

好奇妙的經驗。

日出,蘭嶼。

 

該離開了。 因為第二日的陰雨,海象很不穩定,我們因此無法從事浮潛活動,
在工作室裡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畫浮球,我畫的角鴞眼睛是紅色的,臉是藍色的,
身體是褐色的, 中間還有黑色的波浪紋。就這樣我拎著貓頭鷹浮球依依不捨
的回家了,雖然我多麼不想離開這個小島。 搭上船我終於看到了之前沒有
看到的飛魚。 長著兩個翅膀的飛魚騰空飛躍在藍色的海面上, 最長距離可以
達到兩百公尺, 飛魚逐浪在空中飛著, 一隻接著一隻, 有時候成群掠過,
我們和兩位騎單車環島的青年同船, 在海風和曝曬的艷陽裡暢談著旅行的
經歷和心得, 告別之後我們將各奔東西到不同的地方去實現旅行夢想.

再見了,蘭嶼, 我ㄧ定很快再回來 !

 

picasaweb.google.com/MONICA0617/opVFnB02

蘭嶼春光 下  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issfishsky 的頭像
    kissfishsky

    吻仔魚的天空

    kissfish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