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vava的山
白線飛瀑的青綠
松鷹振翅的線條
那是vava的河
縱身一跳的姿態
陽光魚躍的金黃
- Jun 09 Mon 2008 11:43
那是VAVA的山
- Jun 09 Mon 2008 11:29
是與非
沒有黑夜就不需要陽光
不是污穢就不需要洗滌
對於清白的人
洗刷只是多餘
沉默並不代表順從
清靜並不代表無聲
這世界並不是非是即非
非非即是
- Jun 04 Wed 2008 22:51
羅倫佐的油發明者
- Jun 04 Wed 2008 21:38
羅倫佐的油
What is Myelin?
Myelin - The white matter surrounding our nerves is made up of phospholipids- proteins of the cell membranes of Schwann cells (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Oligodendrocytes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forms the insulating coating around the nerves. It acts as an electrical insulator and increases the speed of impulse transmissions.
In Layman's terms: Think of the myelin sheath as the insulating cover to an electrical wire, when it is frayed or cut in places; the electrical current of the wire loses its ability to conduct itself to the intended appliance or just shorts out. The same applies to our bodies, if the nerve is not insulated, the message our brain sends to the intended appliance (muscle) loses its path along the way and we lose mobility and capability.
- May 30 Fri 2008 09:30
「講古仙仔」傳奇 ◎撰文/蕭名芸
- May 24 Sat 2008 07:05
決勝 21點真實人物 JEFF MA 接受訪問 bringing downt the house Jeff ma intervie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z0TNrhD_vA&feature=related
MA
- May 24 Sat 2008 06:41
決勝 21點背後的真實人物 movie bringing down the house man behind the screen
馬愷文 JEFF MA
馬愷文傳奇上映「決勝21點」票房冠軍
--------------------------------------------------------------------------------
【大紀元4月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之昊綜合報導)3月28日上演的北美票房冠軍電影「決勝21點」(21),改編自華裔馬愷文(Jeff Ma)的故事,描述90年代一群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數學天才們在幕後高手培訓下,靠算牌玩21點,在賭場贏了數百萬美元。他們的故事在2002年暢銷書《擊潰東家》(Bring Down the House)中有詳細描述,如今又被搬上銀幕成為票房贏家。
數學天才馬愷文算牌本事高超,他和隊友們在七年間輾轉全美各家賭場,贏了數百萬美元。而賭場的偵探也一直在追查他們,直到有一天他們的身份被暴露。如今,拉斯維加斯賭場j就算讓他進來,也不許馬愷文在「21點」牌桌20呎以內。
- May 06 Tue 2008 22:44
弦月之愛crescent love
對你的愛如同弦上之月
my love to you as the crescent in the sky
永遠都想著成全
completion is the dream never touched
永遠都想著被緊緊包圍
always dream to be hugged tight
像滿月被抱個滿懷
in your arms like full moon
- May 06 Tue 2008 18:41
the girl in the rain
- May 05 Mon 2008 18:40
Control ----------Ian Curtis & Joy Division
相反地,它讓我們看見一名凡人的取名自Joy Division名曲She's Lost Control,《控制》(Control)不是一齣內容陳腐的搖滾樂海浮沈錄。掙扎,那是夢想的起飛與破滅,面對愛情時抵禦不了的誘惑,以及不完美的軀體帶來的折磨。籌拍《控制》之前,荷蘭籍導演Anton Corbijn不僅是世界知名的搖滾攝影師與音樂錄影帶導演(作品包括了U2、Depeche Mode),更是長期死忠的Joy Division樂迷。1979年,為了貼近心中偶像,他從家鄉移居英國,並於該年十一月拍下了第一張Joy Division現場照片。想當然耳,那是一張黑白圖像,也是《控制》所採的基調。
攝於黑白底片,電影呈現的完滿灰階,較飽足光鮮的原色系更貼近七零年代的英格蘭,那抑鬱滄茫的時代之氣。而幾乎不透光的影像風格,除了隱隱昭示了暗藏於人物表象底下的死亡意念,更呼應了後龐克樂派那款抑制壓縮的聲響。
影片自1973年開場,當時Ian Curtis只是關在房間聽著David Bowie、Lou Reed黑膠,有樣學樣畫上眼線的少年。家鄉Macclesfield彷彿一座沈寂的死牢,唯有正在倫敦燃燒的華麗搖滾才是放縱的解藥。而1976年一場舉行於曼城的Sex Pistols演唱會,卻從此翻轉了他的命運曲線。Ian Curtis雖不會彈吉他,一襲高挑身形卻是搖滾主唱的最佳人選。他在會場結識了苦尋主唱不得的Bernard Sumner、Peter Hook與Stephen Morris三人,便決定放手一試。
起先,樂隊喚為Warsaw,隨後改名為Joy Division。有著得力經紀人Rob Gretton奔走(此君也替影片提供了最多笑料),加上可謂是樂隊恩人的Tony Wilson不但歃血為盟,將之納入自身廠牌Factory Records旗下,更讓Joy Division在電視節目So It Goes露臉,自此打響了名號。隨著樂隊漸入佳境,Ian Curtis得同時兼顧工作與排演,像極了一根兩頭點燃的蠟燭。由於過於早婚,他在巡迴時邂逅的比利時情人Annik Honore與妻子Deborah Curtis之間,也成了一名拿不定主意的背叛者。
像一顆不定時炸彈的癲癇症只讓情況更加惡化。終於,身心俱疲而萬念俱灰,Ian Curtis在Joy Division好不容易得來的美國巡迴前夕自縊身亡。伴隨他二十三歲死亡片刻的歌,是Iggy Pop的The Idiot。
傳記電影之所以佳片難求,在於史實呈現之困難。除非像《超脫末日》(Last Days)那般完全逆向思考,揚棄了情節鋪陳、人物考據的反傳統作品,一般的傳記片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編導喜於加油添醋,看似助長了戲劇效果,卻犧牲了原真性。《控制》之所以讓人信服,除了編劇Matt Greenhalgh訪遍了所有與電影相關的人物(包括從不受訪的Annik Honore),Ian Curtis遺孀Deborah Curtis更親自擔當製片,而她那本回憶錄Touching from a Distance: Ian Curtis and Joy Divison,自然成了電影最重要的參考文獻。
- Apr 28 Mon 2008 09:58
臭鹹魚
有人說詩人活著跟死了沒有兩樣
但是我想
至少比死的活人要好些吧
詩人用乾癟的靈魂填進
挖空了的人類的臭皮囊裡
把自己懸吊在半空中
作為一條臭鹹魚
- Apr 27 Sun 2008 23:45
自由戀愛
許多年前
人們高呼口號說要自由戀愛
但是在戀愛中的人並沒有得到自由
相反的
由於更多的要求和牽制
對於戀愛的理想追求
戀人們腳上戴著賽鴿的號碼圈
- Apr 21 Mon 2008 13:19
科隆義大利麵
食物是很奇妙的東西
人類對於怎麼喜愛或是怎樣討厭的東西
都沒有辦法維持長時間的記憶
比方說一隻手表
如果很久沒有佩戴放在抽屜裡
最多過了一兩年也就忘記了
但是對於食物卻總是不能忘懷
記得唸大專的時候遠離家鄉跑到花蓮去
- Apr 21 Mon 2008 13:18
點不亮的日光燈
- Apr 21 Mon 2008 13:16
時間的滋味
- Apr 15 Tue 2008 10:56
養雞場的管理員
在綠草如茵的鄉下地方有一個很小的農場
裡面有個雞舍裡面養了幾隻雞鴨
雞舍就搭在農場主人的後院
讓我來為大家介紹這些可愛的雞群們
全身黃色體型嬌小邊走路邊搖晃尾巴的是平克頓太太
紅褐色羽毛夾著黑色胸毛和尾羽,
- Apr 14 Mon 2008 21:10
松鼠與百合
- Apr 11 Fri 2008 23:05
漁鄉曲第一章-雨後的清晨
昨天傍晚隱隱約約的聽見下雨的聲音